查看原文
其他

次仁多吉、泽桑卓玛:携手共画民族教育同心圆


2022年8月2日,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行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复评会,经评审和公示,推选产生了15个正式提名人选(含3个团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西藏部藏语文教师(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协雄乡小学藏语文、思想与品德教师)次仁多吉、泽桑卓玛的事迹。一起来看↓↓↓

次仁多吉、泽桑卓玛

一个如雪山威严,一个似湖水温柔。分则独当一面,合则天下无双。不远万里来到南昌的藏文教师次仁多吉、泽桑卓玛夫妻,是江西民族教育史册上最闪亮的组合。

次仁多吉,男,藏族,1977年生,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十七中西藏部副主任。从教21年,2004年起被西藏教育厅选派到南昌十七中担任藏语文教师。2017年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南昌市教育局特授予“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2018年所带班级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先进班集体”,2018年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内地办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2021年所带班级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先进班集体”。

泽桑卓玛,女,藏族,1983年生,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青山湖区政协委员、南昌市十七中教师。从教21年,2006年起被西藏教育厅选派到南昌十七中担任藏语文教师。2009年度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度所带班级被南昌市教育局评为“先进班集体”。2017年被南昌市教育局特授予“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2020年荣获“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好老师(教育工作者)”荣誉。2022年荣获第十一届“南昌青年五四奖章”。

他们仁爱,撑起自家屋檐之下一方烟火,安顿藏家娃娃无处寄托的乡愁;他们坚韧,十八年坚守民族教育岗位,风雨之中带伤深入牧区家访;他们智慧,把民族教育工作融入生活场景,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004年,刚做父亲的次仁多吉被西藏教育厅选派到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担任藏语文教师。按照规定,藏文教师轮换期为1-2年。2006年他工作期满返藏,细心的妻子却发现,丈夫几乎每天都要谈起南昌的人和事,兴高采烈后又怅然若失。几番长谈,泽桑卓玛决心带上刚满3岁的女儿随丈夫一起回到那片他割舍不下的红土地。那时的他们也没想到,这在江西一待,就是18年。


烟火抚人心  父母情怀育藏苗

 

西藏班学生宿舍楼旁有两间不起眼的值班室,正是这对藏族夫妻在南昌的小家。

他们在这里给藏族孩子打酥油茶,给病号煎药炖汤,也在这里抚慰寂寂黑夜中迷茫的孩子,接待远道而来的藏族家长。平凡的藏族夫妻,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安顿了不知多少漂泊的心。

曲珍同学眼部长了肿瘤,手术需要家长亲自签字。对于这个贫困的牧民家庭,曲珍的病实在是太大的负担,她妈妈来南昌的路费都是向亲戚借的,更别提营养费、住宿费。善良的夫妻俩不仅把家长接到自己家里住,还自己掏钱给曲珍订鲜奶、煮鸡蛋、煲营养汤。曲珍要喝中药调理,夫妻俩就每周去中医院抓药带回家煎煮;家长吃不惯南昌的食物,他们就亲自下厨做藏餐。曲珍出院了,夫妻俩又和老师们一起凑钱给曲珍妈妈作为回家的路费。家长握着他们的手,哭着说:“谢谢你们,我会每天念经向上天祈祷老师你们平安。”

西藏班孩子长期远离故土亲人,在外界因素刺激下,情绪有时波动非常大。一次,巴姆同学由于父亲过世伤心过度,大吵大闹。同学们只得把她送到了藏文老师家......当时,夫妻俩虽不值班,却像父母一样彻夜守护着孩子。

夫妻俩生活俭朴,工资也不低,却总是月月用得精光。西藏班学生遇到困难,总是来这个小家找他们的“次多阿爸”“泽桑阿妈”倾诉。

遇到生病或穷困的孩子,他们总是悄悄补贴额外的营养费、生活费。

十几年来,他们资助过的学生有几百名。每年总有很多已毕业的孩子回来看望他们。

简陋的小厨房里,十几年来总是烟火氤氲。夫妻俩烹煮的是乡愁与蜕变之痛,端出的是温暖与希望之光。

磐石无转移  栉风沐雨十八载

 

因工作出色,夫妻俩相继担任了6个班的班主任。不论谁带班,夫妻俩都共同教育、严慈相济,给了藏族娃娃最完整的爱。

来到江西的十八年,每一年的春节和藏历年,他俩都在南昌陪伴学生。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更多的父母。

次仁多吉的父亲八十多岁了,老人生病,他只能含泪拜托西藏的亲戚照顾。

泽桑卓玛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正带初三,学校劝她休息,她却坚持要忍着妊娠反应把孩子们带到毕业。护送昌都孩子进藏后,她放心不下没有家长陪护的学生,悄悄留下来帮5位同学解决了吃住问题并组织复习,直到学生进考场才离开。由于路途劳累,回家后她身体一直不适,孩子才7个多月就早产了。

2018年6月,长期操劳的泽桑卓玛右臂出现了间歇性麻痹症状,为了早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材料的整理,她咬牙坚持着。送学生回藏前一天,泽桑卓玛右臂突然麻痹,不慎打翻茶几,被砸伤脚背的她顿时失去知觉。学生们看到敬爱的老师受伤心疼不已,一边痛哭,一边忙前忙后地轮流为她冷敷。

第二天,泽桑卓玛拖着肿得馒头似的脚上了返藏的列车。这次进藏,她还有个重要任务——到农牧民家庭家访。大家担心她的伤,劝她休息,她却很轻松似的说:“没事、没事。”她忍着伤痛陪同事走进了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大山深处。

家访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深山中没有信号,不时下起小雨,大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只能搀扶着在泥泞中走走停停,她没有拖一点后腿。

牧区家长们看到老师们带着慰问品来访,欢迎恩人般送上了哈达和酥油茶。牧区家长不会汉语,老师们问一句,泽桑卓玛就翻译一句。临别前,一位家长抱着她热泪盈眶:“感谢,我们以为老师会去条件好的地方,这里的路太难走了。”不设身处地了解西藏学生成长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不足以办好内地西藏班教育,她又一次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不久后,为毕业班学生填志愿四处奔走的泽桑卓玛旧疾复发,昏迷住院。医生责怪她工作太拼命,这样有瘫痪风险。丈夫次仁多吉整夜守在病床边,憔悴不堪。藏族家长们纷纷探望,为她找来最好的医生,她幸运地康复了。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守护128名留昌过年的西藏孩子,夫妻俩又一次挑起重担。疫情期间工作量是平时的三倍,最紧张的2月,夫妻俩连续在校值班22天,解决了学校燃眉之急。泽桑卓玛被授予南昌市“全市教育系统抗疫好老师”荣誉。

扎根民族教育十八年,他们经历过无数风雨,也曾翻山越岭,也曾踏浪而行,但始终坚如磐石,从未退缩,从未言弃。


共画同心圆  德不孤兮必有邻

 

次仁多吉、泽桑卓玛夫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赤诚、担当、奉献、大爱,对南昌十七中西藏班乃至全国一大批民族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次西藏自治区内地班藏文教师经验交流会,次仁多吉受邀发言。他深情地阐述了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我们要画好民族教育的同心圆。创办内地西藏班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不仅是解决知识上的问题,还是在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

在这个民族团结的同心圆里,次仁多吉和泽桑卓玛就是圆心,就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天然载体。

热情的夫妻俩常邀请年轻老师来家里做客,把民族教育工作融入生活场景之中。小小的客厅里,汉藏老师一起唱藏歌、学藏语、品尝青稞酒,他们自然地谈起学生的表现,真诚地交流各自对民族教育的理解,又很默契地达成共识。没有比这更自然亲切的德育论坛了!民族教育工作“爱”“严”“细”缺一不可,缺乏经验的年轻老师处处碰壁,每一次他们都倾囊相授。

在他们的带领和感召下,用次仁多吉的话说,“西藏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是用铁打的精神全心全意为藏族学生服务。”在他们的热忱帮助下,年轻老师们快速成长为民族教育中坚力量,其中6人所带班级获“南昌市先进班集体”荣誉。

为完善西藏班德育体系,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协助学校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课题“多元一体、汉藏融合、家国认同:南昌十七中35年西藏班教育经验”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夫妻俩对民族教育事业十八年如一日的赤诚,得到了江西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次仁多吉曾获“南昌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泽桑卓玛不仅获得多项荣誉,还被推选为南昌市青山湖区第六届政协委员。

从壮丽的青藏高原,到秀美的赣鄱大地,次仁多吉和泽桑卓玛跨越山海,携手共画民族教育同心圆。他们最爱唱的歌词是:“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也是夫妻俩在民族教育岗位上信奉的最朴素的教育道理。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xsjyt2015)

朱红英:学生心灵引航者  见义勇为好老师

朱志辉:以体育人的“摔跤校长”

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初评人选事迹展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